EN
hth官网

2025碳金融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供需趋势分析

来源:hth官网    发布时间:2025-03-15 02:24:14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在碳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将不断的提高。随着中国碳交易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碳金融业务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国将成为全世界碳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碳金融行业得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自2011年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来,碳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正式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推动了碳金融行业的发展。据预测,中国碳金融相关市场规模未来将达到十万亿级别,市场覆盖主体、覆盖行业、产品品种类型等核心要素均将逐渐丰富。

  目前,中国碳金融市场主要由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金融理财产品市场以及碳金融服务市场等构成。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核心,碳金融商品市场和碳金融服务市场则为其提供支持和配套服务。

  全国碳市场自上线交易以来,已平稳运行多年,成效斐然。从规模来看,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众多,覆盖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仅2021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就达数亿吨,成交金额也颇为可观。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碳金融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稳中有升,这背后是市场供需调整、政策导向与企业减排投入的综合作用。除传统碳排放配额外,自愿减排量(CCER)等创新产品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减排路径。同时,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碳期权期货等衍生品试点也在满足多元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破坏市场诚信根基。一些行业交易主体单一、交易意愿低迷,使得市场流动性欠佳。当前全国碳市场主要聚焦发电行业,其他如钢铁、化工等高排放行业虽有纳入计划,但推进步伐需加快。

  随着政府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碳金融行业将迎来更多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随着企业对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碳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这将为碳金融行业提供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和市场空间。

  政策层面,中国政府对碳金融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10月,《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些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并要求规范碳排放计量核算体系,完善绿色电价制度,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工具等。此外,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公布了《碳金融产品》等四项金融行业标准,为碳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全球碳减排目标的提出为碳金融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绿色低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更加丰富,市场需求的增长将为碳金融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在碳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随着中国碳交易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碳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将成为全球碳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碳金融市场将有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碳金融市场将引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改造和绿色项目投资的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综上所述,碳金融行业市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向好,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产品与服务不断创新,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国际合作加强。同时,中国碳金融市场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年碳金融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变化分析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

上一篇:新式储能带动项目出资近2000亿元储能电池ETF(159566)等产品助力布局工业链龙头

下一篇: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在比亚迪工厂实训获得初步成效

TOP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组织架构
发展历程
荣誉资质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技术文章
荣誉实力
荣誉证书
资质条件
客户案例
刨床
磨床
服务中心
研发中心
联系我们